——张家界市慈利县株木岗村社区教育工作案例
红色是新中国的底色。爱上红土地,讲好红色故事,发展红色旅游,不仅仅是感受“诗和远方”,更是贯彻落实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“把红色资源利用好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。
一、项目背景
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株木岗村位于慈利县西部,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,253户1023人,中共党员27人,占地面积4980亩,这里风景优美、人文资源丰富,是“夫妻长征、父子长征、两代将星、三代共产党人、全家革命”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袁任远的故乡,古溇中县遗址所在地。
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株木岗村依托独有的红色文化、区位优势,深入践行“党建引领、旅游带动”发展理念,通过挖掘红色故事、传承红色精神、开发红色旅游,采取“创新+人才+发展”模式,积极探索“红色”文化引领高质量“绿色”发展,用红色文化做“画笔”,绘出绿色旅游的新时代“画卷”,擦亮将军故里“金字”招牌,引导党员群众将红色精神实践于乡村振兴。
二、主要做法
株木岗村始终坚持“创新是第一动力”,激活红色文化元素,让浓缩在历史中的使命情怀、沉淀在岁月中的革命意志、沉睡在革命热土上的红色遗址,活过来、燃起来、传开来。
(一)建设红色美丽村庄
结合三官寺土家族乡建设乡村旅游重镇和株木岗村构建“生态立村、旅游兴村、美丽靓村、特色强村”的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,依托袁任远故居,株木岗村争取项目资金300万元开展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,发展集红色文旅、红色演艺、乡村体验、休闲运动、田园生活等于一体的红色旅游景区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。
(图一:袁任远故居)
(二)打造党性锻炼基地
自筹资金107万元,对袁任远故居(红二·六方面军团扩红旧址)在原址进行修缮,并对故居内文物陈列设计精细化布展,清晰生动地展示了袁任远千里寻党、百色起义、父子长征的革命征程,打造了一座集古代建筑与文物陈列为一体的地方性“红色文化博物馆”。株木岗村党支部多次举办党性教育和精神宣讲。积极引导党员群众将红色精神实践于乡村治理、产业发展、乡村振兴等工作中,为实现本村发展目标不断添砖加瓦。
株木岗村先后被中共慈利县委组织部授牌“慈利县党员教育培训基地”,中共张家界市纪委授牌“张家界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”、中共张家界市委宣传部授牌“张家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、张家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牌“张家界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”。2022年6月株木岗村正式挂牌成为张家界开放大学实践教学基地。
(图二:株木岗村被授予廉政文化教育基地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)
(图三:张家界开放大学党委书记陈贤德为实践教学基地授牌)
(三)设计精品党性课程
通过邀请党史研究专家、县宣讲团讲师、袁任远后人、阳戏表演艺术家、乡村干部等,以红色文化为主线,研究开发党性课程6堂,进一步完善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建设;通过重温入党誓词、专题红色精神讲解、袁氏后人故事讲述等课程再现革命情景,通过原创红色歌曲学唱、忆苦思甜劳动实践等,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,考验自我品格和锻炼团队精神;运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袁任远一家“夫妻长征、父子长征、两代将星、三代共产党人、全家革命”的革命故事,发挥辐射带动作用,让党员群众多角度、深层次地学习革命精神,充分发挥红色资源“以史鉴今、资政育人”的作用。
(图四:张家界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、校长彭兴顺在株木岗直播宣讲)
三、难点突破
新世纪以来,随着社会转型加速,人们的衣食住行及价值理念均产生较大的改变,尤其在市场经济推行中,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,“红色文化”传承也面临着众多困境。
(一)保护不到位,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
相关部门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工作监管不力,使得一些年久失修的红色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,从而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。一是部分革命遗迹,由于相关部门缺乏保护措施再加上自然及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,让不少革命遗迹遭到了严重的破坏。二是对红色文化资源所处的特定环境保护不到位,对革命遗迹的周围环境保护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,使得一些革命遗迹的原生环境被破坏。三是相关部门在对红色遗迹进行保护时存在修缮过度的情况,这也导致了红色文化遗迹的原有历史风貌遭到破坏,抹去了遗迹的历史感。
(二)人才不到位,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水平有待提升
目前,由于缺少相关专业人才,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整体水平受到很大的制约。在相关工作进行当中,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,高素质人才又难以引进,造成现有队伍业务水平偏低,使得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。此外,目前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这一方面的研究机构与人员数量较少,理论研究人才匮乏,研究成果少,缺少相应的理论体系,不能给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给予理论指导。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急需既有深厚文化底蕴、又能把握市场规律的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。
(三)整合不到位,缺少品牌效应
首先,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存在着形式单一、缺乏创新的问题。游客来到袁任远故居、参观学习,看到的大多都是在展示的物品、照片,或是一个复原的场景。参观游览的方式就是“走一圈”,通过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所能传达的信息有限,不能充分展现这一资源应有的价值,给到此参观的游客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,影响了蕴含在红色文化中的思想精神的传播与传承。
四、成效贡献
(一)村民幸福感明显提升。
近年来,株木岗村以文明实践站为阵地,以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,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并台账化管理,引导村民崇尚科学、巡路护河、清洁庭院、文明守纪、植树绿化。通过塑造村规民约,潜移默化,营造了良好的民风,家风,村风。将文明行为具体化,外化于形,内化于心。村民遵纪守法、和睦邻里、勤劳节俭、尊老爱幼蔚然成风。村里还启动了“百岁健康村”建设,有力推进了健康生活。提升了株木岗村整体精神文明建设水平,打造了和谐美丽新村庄。
(二)村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。
以提升村容为基础,建设美丽宜居乡村,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控违治违工作,积极创建市级示范点,组织党员积极参与其中,发挥“生态环境维护岗”模范带头作用,改变村“脏、乱、差”形象,如今村内风景优美,山林、平地、河流、民居层叠分明,清澈的索水河绕村而过,河堤一排、百年柳树郁郁苍苍、蔚然成林,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环境。
(三)村经济明显发展。
株木岗村以袁任远故居为中心,打造“村企联建,景民合一”的合作模式,周边先后引进“黑骏马文化部落”“张家界圆梦低空飞行”“张家界悬崖花开越野运动房车营地”等旅游项目,以土地入股、管理分红等模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0万元,让游客不仅能来村瞻仰革命先烈,还能在村多处游玩,拓展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的各类项目,成为大湘西“峰林峡谷”精品旅游线路村之一,真正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,创造多个新的经济增长点,切实实现乡村振兴。近年来,株木岗村完善了水、电、路、网等基础设施,高标准新建村旅游大道1公里,硬化村道1.2公里,组道1.8公里,亮化村道1.5公里,建成60千瓦光伏发电站,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,铺设管网3.5公里,改造化肥池200多个,新建公共厕所5个,并投资近150万元对服务中心和周边配套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。先后获评为张家界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、张家界市家庭清洁行动先进单位、张家界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(袁任远故居)优秀单位、慈利县先进基层党组织、慈利县平安创建先进单位、慈利县平安创建示范村等58项市县乡荣誉称号。
(图五:张家界悬崖花开房车营地)
(四)党风政风明显好转。
株木岗村依托地方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常态化、制度化开展红色教育,增强教育的欣赏性、参与性、体验性,把特色变成优势,把资源化为力量。为慈利县广大党员干部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教育阵地,对传承和弘扬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,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勤政廉政,进一步推动慈利县反腐倡廉教育具有深远意义。通过建立党章教育馆,把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、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廉政教育的重点内容。通过文献、影像、歌曲、模型、雕塑以及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,展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、革命先烈和先进榜样人物艰苦朴素、无私奉献、廉洁自律的崇高品格,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“以史为鉴”“以人为镜”。2022年省、市、县各级党政机关、部门、学校、企业、社会团体等在此开展党性锻炼活动,全年参观人数达2万人次,共接待党员教育有关班次(期)200余次。在廉政文化的良好氛围熏陶下,党风、政风、社风、民风进一步好转,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,干群关系越来越密切。